大唐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出路?”乐间微微皱起了眉头,好一会才道:“不知道三叔所言,究竟是什么样的出路?”

乐乘左右看了看,确定了书房之中只有两人之后这才开口道:“赵王希望汝能够献燕国与赵!”

乐间闻言身体又是猛的一震,足足过了半天之后才道:“献燕国于赵?”

乐乘点了点头,十分肯定的说道:“如今汝为燕国相邦,加之燕王又十分年幼,燕国大权想来应当都在汝之手中。若是汝愿意和赵国大军里应外合,那么想来一战吞灭燕国亦非难事也。”

顿了一顿之后,乐乘又继续说道:“大王还说了,若是汝愿意配合,那么等到燕国归赵之后,汝便为武阳君,并且仍旧掌控燕国故地。将来若是可以的话,赵国相邦之位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乐间显然被乐乘所抛出来的这个重量级的消息弄得有些懵了,足足过了好一会之后才道:“三叔,这……”

乐乘目光火热,看见乐间似乎已经有所意动,于是立刻又不失时机的抛出了一个筹码,道:“汝可要好好想想,那可是武阳啊。而且大王说了,只要汝愿意的话,那么乐氏一族将来便可永镇辽东!”

“永、永镇辽东?”乐间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显然又一次被震撼到了。

“没错。”乐乘从怀中拿出了一封密信,递到了乐间的手中:“这是大王亲笔写的信,汝可以看看。”

乐间打开了这封信,果然信上所言和乐乘所说的一般无二,而且还加盖了一个赵王的玺印。

这一下子,乐间是真的没有办法继续淡定了。

从目前来看,赵国所抛出来的这些筹码完全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大手笔了。

武阳君这个封号,那就代表着将燕国之中最大、最富庶并且人口最多的城市封给了乐间。

别的不说,就连身为赵王叔叔、又是赵国相邦的平原君赵胜都没有这种待遇,赵胜的封地平原邑虽然也算富庶,但本质上就是一座很普通的小城而已。

除此之外,这个永镇辽东的头衔也是非常吸引人的。

虽然这是乐间第一次见到“永镇XX”这种提法,但是以信中的内容来看,赵丹允许乐间在辽东独自拥有一支不超过三万人的军队,可以独享辽东六成的税收,并且子孙后代一直拥有着这样的权力,与国同休。

虽然说辽东这个地方的确现在是个鸟不拉屎的穷地方,但是只要答应下来的话,那么乐氏一族就可以世世代代的在这里经营。

这基本就等于裂土封国了啊。

不知不觉间,乐间发现自己的心跳变得越发的快速了起来。

是的,乐乘所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凭借着乐间和燕国乐氏的势力,如果想要和赵国里应外合的话,那么燕国的覆灭真的就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乐间也不担心赵王会不实现承诺,毕竟这年头国君之间可能会尔虞我诈,但是答应了臣子的事情一般来说国君们是不会轻易反悔的。

不然传出去的话,还有谁愿意为这样的国君效力?

乐乘看着乐间这意动的模样,脸上的笑容不由得更加的浓郁了起来:“如何?吾说了这是乐氏一族的机会,汝现在相信了吧?”

乐间点了点头,突然开口道:“三叔,汝且让吾好好考虑一下。”

乐乘笑道:“吾明白,汝毕竟是身为燕臣,有些顾虑也是可以了解的。但是良禽择木而栖啊,燕国如此弱小,又如何能够和赵国对抗?与其逆势而为,不如顺水推舟啊。”

乐乘很显然希望马上就能够得到乐间肯定的答复。

乐间微微一笑,站了起来:“三叔连日奔波,想必也是颇为辛劳,吾已命人在府中设宴,还请三叔随我来吧。”

喜欢战国赵为王请大家收藏:(www.dtdushu.com)战国赵为王大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大唐读书推荐阅读: 宰执天下回到明朝做千户春秋我为王大宋世祖抗战之铁血兵锋汉柏从红海行动开始的文娱武道大秦:开局被人指鹿为马万历1592大明最后一个狠人覆明1587红楼之科举进士长安风流三国之我的战斗力只有五红楼:开局吊打秦可卿主君之路如意小郎君水浒:颠覆宋末天唐锦绣佣兵的战争最强兵王带着仓库到大明最强特种兵王唐砖抗战侦察兵开艘航母去抗日亮剑之老子是孔捷隋末扬旌回到三国的特种狙击手暗战
大唐读书搜藏榜: 东汉末群雄争霸我的元末有点猛开局三国,答题送武圣之魂华鼎人在大夏真不想加班大秦:嬴政背后的推手辰说朝鲜史秦时:从签到墨家开始我,拯救大明!大明狂枭大阳记之身份谜团宋阀民国投机者从卫所到帝国勐巴娜西传奇曹贼凶猛大唐虎贲三国之无限乱战大唐摘星人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1750:我有三千AI机器人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三国之我是袁大嘴盛唐大表哥借问天下谁主沉浮我用奇招救大明太医拿剑扎人很合理吧保安赢天下大明:我要做权臣铁十字烈火
大唐读书最新小说: 梦回大唐蝶恋花南宋北征我家阳台通三国一门四英三国:系统扯后腿该怎么办三国之暴君潘凤大明:开店卖罐,重八开局爆红薯战争承包商诗酒剑雨亮剑之从挑选奖励开始崛起夺盛总有刁民要害我亮剑之开局撂倒李云龙三国之吕布的崛起八条物语大明霸王亮剑之烟烽从亮剑开始当教官穿越后立志是弄潮儿抗战之我是炮兵五代第一太祖爷从兄弟连开始浪简单难度的大燕复国之旅卿主春秋鞌之战谍战之巅穿入抗战影视界从绿林开始砍翻三国大秦:摊牌了,你岳父我是秦始皇新唐高宗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