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康熙一边走,一边看,直到伙夫们的跟前,才停下了脚步。

“嗯,你小子就是鬼主意多,这么大的灰尘,居然想出了盖几层白棉布遮灰的好招儿。”

康熙看得很清楚,伙夫们跟前的饭缸和菜缸之上,都有罩着白色棉布的木制框架。

没人来打饭的时候,下垂的白色棉布,正好隔开了黄色的尘土。

官兵们来打饭菜的时候,伙夫就把手伸进白棉布里去,快速的盛了饭菜。

这么一来,饭菜沾上一些灰尘,固然必不可免。但是,却比别的队伍里,少了九成五以上。

想象一下,漫天黄土的情况下,别的队伍都是露天打饭,并且是一口饭菜,一口黄土。

那个滋味,不知道有多酸爽呢?

玉柱的队伍呢,战士们的手里,都有一块大白棉帕子,足够盖住粗瓷大碗。

康熙看得很清楚,一个黑脸的汉子,用筷子扒了一大口饭菜,咀嚼的时候,顺手就用白棉帕子盖住了手里的饭碗。

灰尘不可避免,但是,的确是少得多了。

“嗯,你确实很用心了。此法甚妙,应该推广到全军。”康熙频频点头,大加赞赏玉柱的肯花心思,善待部下们。

玉柱心想,即使推广了,效果也肯定不可能好。

因为啥呢?

本质上就不同。

除了玉柱之外,谁会把普通的兵丁,当成军官来培养?

谁又会把大头兵们,真正的搁在心里去,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

勇锐营的战士们,再怎么精锐,也有两大天然的缺陷:一是人数少,一是没有火炮。

精通军事的康熙,看得很清楚,玉柱手底下的嫡系人马,充其量也就是一千二百多人而已。

这么点人马,不可能翻天。

再说了,步军统领衙门里的派系林立,玉柱奉旨办差,肯定指挥得动。

若是,玉柱别有所图,八旗步军营,就不可能听他的摆布。

更重要的是,玉柱不仅是康熙母族的晚辈,更是康熙一手提拔起来的纯臣。

晚年的康熙,举目望去,亲儿子们皆不可信,满洲勋贵们大多是老八的人。

京城里的兵权,也只有交给忠心耿耿的玉柱或是隆科多,他才睡得安心。

十余日后,康熙的御驾,抵达了热河行宫。

按照原来的计划,玉柱手下的勇锐营,应该驻扎在行宫的外围的中段,再外侧就是热河的八旗驻军了。

只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康熙临时改了主意,勇锐营就被安置在了行宫的东便门外。

东便门,距离康熙日常起居的万壑松风殿,直线距离不超过三里地。

只要有变,勇锐营转瞬即至,可以十分快速的护驾。

玉柱心里明白,康熙这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了井绳。

上次,热河总管阿进泰,带着数千蒙古精骑,偷袭畅春园的阴影,肯定不可能这么快就过去的。

高处不胜寒的康熙,其实非常之孤独和不安。

至高无上的皇权,太过诱人,康熙不闭眼,肯定是不可能交权的。

饱读史书的康熙,比谁都清楚。太上皇,不仅处境尴尬,而且,心里上的落差实在是太大了。

康熙都到了热河的行宫,可是,有几位蒙古的郡王,却没有亲自来迎接,而是派了儿子前来。

嘿嘿,康熙是什么人?

这些蒙古的郡王们,不是明摆着告诉康熙,他们的心里有鬼么?

只是,康熙丝毫也没有急,他和蔼可亲的说:“只要你们的阿玛们来了,就还是大清的忠臣。”

心里有鬼的那几个蒙古郡王,他们的儿子们,都被康熙打发了回去。

康熙让他们回去做父亲们的思想工作,不要怕,只要来了,朕既往不咎!

(PS:写得很用心,求赏月票。)

喜欢骗了康熙请大家收藏:(www.dtdushu.com)骗了康熙大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大唐读书推荐阅读: 独断大明特种兵之种子融合系统回到明朝做千户长风万里尽汉歌大宋世祖帝国吃相汉柏初唐房二传武道大秦:开局被人指鹿为马万历1592小生真不是书呆子覆明1587红楼之科举进士长安风流三国之我的战斗力只有五红楼:开局吊打秦可卿主君之路乘龙佳婿如意小郎君水浒:颠覆宋末贞观大闲人最强特种兵王唐砖李治你别怂水浒逐鹿传亮剑之老子是孔捷传奇纨绔少爷煮酒点江山隋末扬旌回到三国的特种狙击手
大唐读书搜藏榜: 东汉末群雄争霸我的元末有点猛开局三国,答题送武圣之魂华鼎人在大夏真不想加班大秦:嬴政背后的推手辰说朝鲜史秦时:从签到墨家开始我,拯救大明!大明狂枭大阳记之身份谜团宋阀民国投机者从卫所到帝国勐巴娜西传奇曹贼凶猛大唐虎贲三国之无限乱战大唐摘星人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1750:我有三千AI机器人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三国之我是袁大嘴盛唐大表哥借问天下谁主沉浮我用奇招救大明太医拿剑扎人很合理吧保安赢天下大明:我要做权臣铁十字烈火
大唐读书最新小说: 梦回大唐蝶恋花南宋北征我家阳台通三国一门四英三国:系统扯后腿该怎么办三国之暴君潘凤大明:开店卖罐,重八开局爆红薯战争承包商诗酒剑雨亮剑之从挑选奖励开始崛起夺盛总有刁民要害我亮剑之开局撂倒李云龙三国之吕布的崛起八条物语大明霸王亮剑之烟烽从亮剑开始当教官穿越后立志是弄潮儿抗战之我是炮兵五代第一太祖爷从兄弟连开始浪简单难度的大燕复国之旅卿主春秋鞌之战谍战之巅穿入抗战影视界从绿林开始砍翻三国大秦:摊牌了,你岳父我是秦始皇新唐高宗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