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罗幼度还真有点不敢相信,就这模样,敢挤在匪徒中间,大块朵颐,只能说人不可貌相。

“见过罗相公!”

三人都向罗幼度行礼问好。

全旭的目光有些热烈。

张齐贤倒是不惊不躁,有着不俗的气度。

“坐吧,无须客气!”

罗幼度与两人寒暄几句,问起了心中疑问:“你在蜀王麾下担任禁军队长,应该说是前途无量,怎么跑到中原来投军了。”

全旭苦着脸道:“哪里来的前途无量,自昔年给相公逼降之后,蜀王大感羞愧,无颜见人,身型胖了一圈。”

“本以为蜀王能够知耻后勇,重现早年英武。不想却是醉生梦死,奢靡更甚,每日就是饮酒作诗,与他那群文臣相互吹捧,丝毫没有进取之心。现在的蜀王肥胖得连走路都吃力,需要人搀扶。”

“在下每日见蜀王与诸臣丑态,心中实在难受。索性眼不见为净,辞去了职位。兄长劝我不如出蜀看看,见见世面。来到中原,见中原气象,方才明白为何郭天子能够成为天下之主。与其返回蜀地,不如就在这里从军。”

罗幼度记得孟昶后期确实荒唐,以至于最适合割据的两川蜀地,六十六天就让宋朝攻灭。

要说蜀国无力反抗,不堪一击,那就是扯淡。

面前这位全旭的老哥全师雄就因为宋军主帅王全斌的治军不严,纠集了一股力量,跟宋军打了整整一年。

蜀国六十六天灭亡,纯粹是孟昶不得人心之故。

现在听全旭这么说,好像因为自己的介入,孟昶早早地就宣布躺平了?

这胖的走路都要扶,那还有力气干活吗?

罗幼度道:“左右都是投军,正好我御营司缺人。不如你入我麾下,为官家效力如何?”

这身居蜀国禁军队长,都舍得辞官,想来志气不小。

有志气的人,能力不会太差。何况他老哥是搅动蜀国的全师雄,将他收入麾下,日后取蜀时,定能派上用场。

全旭兴奋道:“能入相公麾下,全旭哪敢不从,愿为相公效力。”

罗幼度见状,多问了一句:“我在蜀地的名气很大?”

全旭颔首道:“相公之名,蜀地老少皆知,皆言当世诸葛罗幼度。”

罗幼度脸瞬间红了。

原来罗幼度逼降孟蜀的真实情况传到蜀地后,人人皆知大周压根就没有攻入蜀地的意思,而是罗幼度神机妙算,算准了孟昶受不住压力投降。

孟昶与蜀国的满朝文武就如丑小鸭一样,凭借自己的操作将名不经传的罗幼度推上高峰。

孟昶一开始羞愧的都不敢见人,后来发现大家都差不多,放宽了心。

但总要有个交代,不能说自己是让蠢蛋逼得递交降表吧?

于是乎,蜀国朝野吹捧罗幼度就成了政治正确的行径。

不是我们太无能,而是对手太强大。

故而在蜀国,罗幼度的名望比他在中原更胜一筹。

吹着吹着信的人也就多了,尤其是淮南之战,罗幼度表现足够出彩。

孟昶更进一步给自己的躺平找对了理由。

全旭难免受到影响,对他有着小小的崇拜。

罗幼度摸了摸刺刺的下巴,心底不免暗思,就这情况如若自己入蜀,还不是所向披靡,一举直捣蜀王宫!!!

“咕咕咕!”

正思间,罗幼度听到了一阵打鼓声,却是张齐贤在一旁摸着肚子。

罗幼度笑了笑,道:“时候不早了,就留下来一起吃个便饭吧。”

很随意的一件小事,然而很快罗幼度就后悔了。

张齐贤也不说话,狼吞虎咽地吃着,他一个人吃了府上包括给佣人丫鬟准备的二十几人的饭。

罗幼度无言的看着跟饭桶一样的大胖子,想到他是谁了。

饭桶宰相!

喜欢问鼎十国请大家收藏:(www.dtdushu.com)问鼎十国大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大唐读书推荐阅读: 宰执天下回到明朝做千户春秋我为王大宋世祖抗战之铁血兵锋汉柏从红海行动开始的文娱武道大秦:开局被人指鹿为马万历1592大明最后一个狠人覆明1587红楼之科举进士长安风流三国之我的战斗力只有五红楼:开局吊打秦可卿主君之路如意小郎君水浒:颠覆宋末天唐锦绣佣兵的战争最强兵王带着仓库到大明最强特种兵王唐砖抗战侦察兵开艘航母去抗日亮剑之老子是孔捷隋末扬旌回到三国的特种狙击手暗战
大唐读书搜藏榜: 东汉末群雄争霸我的元末有点猛开局三国,答题送武圣之魂华鼎人在大夏真不想加班大秦:嬴政背后的推手辰说朝鲜史秦时:从签到墨家开始我,拯救大明!大明狂枭大阳记之身份谜团宋阀民国投机者从卫所到帝国勐巴娜西传奇曹贼凶猛大唐虎贲三国之无限乱战大唐摘星人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1750:我有三千AI机器人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三国之我是袁大嘴盛唐大表哥借问天下谁主沉浮我用奇招救大明太医拿剑扎人很合理吧保安赢天下大明:我要做权臣铁十字烈火
大唐读书最新小说: 梦回大唐蝶恋花南宋北征我家阳台通三国一门四英三国:系统扯后腿该怎么办三国之暴君潘凤大明:开店卖罐,重八开局爆红薯战争承包商诗酒剑雨亮剑之从挑选奖励开始崛起夺盛总有刁民要害我亮剑之开局撂倒李云龙三国之吕布的崛起八条物语大明霸王亮剑之烟烽从亮剑开始当教官穿越后立志是弄潮儿抗战之我是炮兵五代第一太祖爷从兄弟连开始浪简单难度的大燕复国之旅卿主春秋鞌之战谍战之巅穿入抗战影视界从绿林开始砍翻三国大秦:摊牌了,你岳父我是秦始皇新唐高宗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