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张琼作为最早跟随他的将领,作战经验丰富。

让他指挥上万大军或许吃力,可训练指挥两千兵士,那是绰绰有余的。

勉励了两句,罗幼度依次去了天威军、卫圣军。

常思德是御营司的老将,淮南之战,他也刷了不少经验,对于兵卒的训练已经有了自己的心得理念,天威军在他手上虎虎生威。

至于李处耘的卫圣军是罗幼度最看好的力量。

党进、张琼、常思德、刘福皆是勇将,李处耘则是他麾下除了曹彬、潘美两大帅才之外,最靠谱的智将。

因此李处耘手中的卫圣军数量编制是最多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弓弩手。

冷兵器时代,他们华夏王朝最强的武器永远是劲弩。

尽管此时此刻契丹已经掌握了劲弩的制作方法,但他们并没有单纯的步兵,骑兵在马上是无法使用蹶张弩的,配备最多的是适合马上使用的手弩以及防御城池用的床弩。

蹶张弩依然是属于他们中原王朝最有利的武器。

不过强弩手最忌讳的就是让对方近身,尤其是皆为骑兵的契丹。

如何跟其他将军配合,如何在战场上保护好弩手,如何发挥弩手的最大威力,这些都需要指挥能力强的将领临阵调度。

李处耘智勇双全,他在折从阮手下十年,学了不少的东西,有着出色的指挥能力,将杀伤力最强却也最薄弱的弓弩手交给他是唯一的选择。

事实也证明了李处耘并没有辜负罗幼度的信任。

党进、张琼、常思德、刘福、李处耘、康再遇、康保裔父子,平时各自统帅各自所属的军士训练。

每月的月初、月中、月尾都会进行一次御营司的整合训练。

或是曹彬指挥,或是潘美指挥,以此来训练各军的配合。

根据曹彬、潘美的反映,李处耘率领的卫圣军屡屡拔得头筹。

在他出色的指挥下,能够在第一时间就响应曹彬、潘美的调度,配合其他诸军抵达指定地点。

看着李处耘如指臂使的指挥着卫圣军,罗幼度高兴地对着李处耘道:“哈哈,原本我还有些心疼。毕竟那是茶圣陆羽的宝贝,现在看着你的表现如此优异,只能说值了。莫说是一个青瓷茶釜,便是十个又有何妨?”反正也不贵。

李处耘却一脸感动,道:“能得统军如此知遇,末将岂敢不效死力!”

因为神卫军的刘福这个月负责皇城守卫并没有在御营司的军营里,罗幼度来到了最后的宣威军。

宣威军所在的营盘位于御营司的最里面,依靠着山脚而建。

罗幼度步入营盘,入眼便见诸多宣威军的兵士各自练各自的。

有的在练习引体向上,有的在耍石锁,有的在翻越木墙。

宣威军的训练方式与之前所有的军队训练方式完全不同。

其他军练习的是杀敌配合,而宣威军却是以单兵作战为主。

在营盘的最深处,他们还将山壁给凿平了,以山壁当作城墙,练习攀爬之术。

这支宣威军,罗幼度给它的定位就是主攻坚辅以翻山越岭特殊地形的奇兵之用。

在这些特殊的环境之下,个人的实力比配合更加重要。

康再遇、康保裔这对父子刚烈血性,能够在惨烈的攻坚中激发兵卒悍不畏死的血腥,最适合统领宣威军。

罗幼度没有让营门卫兵通报,来到军盘深处的时候,康保裔亲领着百余兵士攀爬山壁。

而康再遇则坐在地上,周边围着五十余兵士聊天吹牛,其乐融融。

一名宣威军的兵士看到了罗幼度,提醒了康再遇。

康再遇回头一看,心凉了半截,赶忙起身相迎,好似怕罗幼度误会,解释道:“见过统军,刚刚属下领着兄弟们从山壁下来,在这里休息。”

喜欢问鼎十国请大家收藏:(www.dtdushu.com)问鼎十国大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大唐读书推荐阅读: 宰执天下回到明朝做千户春秋我为王大宋世祖抗战之铁血兵锋汉柏从红海行动开始的文娱武道大秦:开局被人指鹿为马万历1592大明最后一个狠人覆明1587红楼之科举进士长安风流三国之我的战斗力只有五红楼:开局吊打秦可卿主君之路如意小郎君水浒:颠覆宋末天唐锦绣佣兵的战争最强兵王带着仓库到大明最强特种兵王唐砖抗战侦察兵开艘航母去抗日亮剑之老子是孔捷隋末扬旌回到三国的特种狙击手暗战
大唐读书搜藏榜: 东汉末群雄争霸我的元末有点猛开局三国,答题送武圣之魂华鼎人在大夏真不想加班大秦:嬴政背后的推手辰说朝鲜史秦时:从签到墨家开始我,拯救大明!大明狂枭大阳记之身份谜团宋阀民国投机者从卫所到帝国勐巴娜西传奇曹贼凶猛大唐虎贲三国之无限乱战大唐摘星人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1750:我有三千AI机器人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三国之我是袁大嘴盛唐大表哥借问天下谁主沉浮我用奇招救大明太医拿剑扎人很合理吧保安赢天下大明:我要做权臣铁十字烈火
大唐读书最新小说: 梦回大唐蝶恋花南宋北征我家阳台通三国一门四英三国:系统扯后腿该怎么办三国之暴君潘凤大明:开店卖罐,重八开局爆红薯战争承包商诗酒剑雨亮剑之从挑选奖励开始崛起夺盛总有刁民要害我亮剑之开局撂倒李云龙三国之吕布的崛起八条物语大明霸王亮剑之烟烽从亮剑开始当教官穿越后立志是弄潮儿抗战之我是炮兵五代第一太祖爷从兄弟连开始浪简单难度的大燕复国之旅卿主春秋鞌之战谍战之巅穿入抗战影视界从绿林开始砍翻三国大秦:摊牌了,你岳父我是秦始皇新唐高宗李治